地球蓝血生物~古老的活化石——鲎
“幼年十三载,鲎大十八变,抽血三分钟,一生命苦短”。中国鲎,从幼年需要经历18次蜕壳才能成年,需要至少13年的时间。成年鲎一旦被捕后
“幼年十三载,鲎大十八变,抽血三分钟,一生命苦短”。中国鲎,从幼年需要经历18次蜕壳才能成年,需要至少13年的时间。成年鲎一旦被捕后,人类将其身体对折、针头插入心脏,短短几分钟,为数不多的蓝色血液被抽干,然后被抛弃。在《海上福建》纪录片中,福建厦门鲎试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尚毅介绍,蓝色的液体是鲎的血液,鲎血里面含有非常多的有价值的成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血液里的细胞。鲎的血液里只含有一种变形细胞,一旦有细菌入侵,便会逐渐凝固,这是细胞死亡的标志。但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鲎血遇菌凝固的特性,可以迅速、高效检测出细菌,利用鲎血液的这种特殊反应,1968年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特殊的医用检验试剂——“鲎试剂”。鲎试剂是《中国药典》中需采用内毒素检测的300多种注射药品的检测试剂。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的重要手段。可与此同时,每年全球因注入含菌药液而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并不少见。鲎试剂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输液或者注射到人体的药品,如果含有细菌,就会造成发热,严重的会休克甚至死亡。”如果将药液样品滴入鲎试剂,只需几分钟,便可根据鲎血的形态变化判断药液是否含菌。没有凝固便没有细菌,一旦凝固便是不合格药品。我国每年生产的鲎试剂达1000多万支(0.1毫升/支),供全国2000多家大制药厂使用,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保障,这1000万支鲎试剂必须用几十万对鲎进行抽血制备。
我国鲎资源已经枯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膨胀、大面积围填海和其他沿海带经济活动使潮间带、浅海中国鲎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占用。由于食用和不可持续抽血用鲎而过度捕捞,从前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比比皆是的中国鲎,现在大部分海域已经难觅踪迹。根据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数据分析显示,广西北部湾海域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近30年间下降了90%以上。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鲎有60万~70万对,到2010年的每年约30万对,中国鲎的数量逐年锐减。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翁朝红等在《鲎的分布及生活习性》研究中提到,中国鲎在浙江舟山地区几近绝迹,福建东山湾海域每年被捕数量也仅千对。不仅上岸产卵的成鲎寥寥可数,潮间带上的幼鲎也非常少见。2019年3月,中国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濒危生物”;2021年2月5日,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鲎升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鲎,大家一起来行动鲎抢救性保护措施尽快调查和摸清现有栖息地分布、大小、生境理化特性,为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尽快建立鲎保护区,保护为数不多的鲎栖息地,保护鲎和它的家园。加大人工繁育力度和增殖放流规模,尽快补充和增加野外族群。加大执法力度,禁止野生中国鲎的非法排捞,给鲎体养生息的机会。研发鲎试剂替代品。加入保护鲎的行列不买卖野生鲎,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鲎。不把生活在海边的鲎带回家饲养。不在鲎多的地方赶海,若发现搁浅或受伤的鲎,可将鲎放到滩涂的小水洼或潮沟附近。
文章来源:原刊于“海上福建”,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由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