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卡塔尔世界杯预选赛

【钟振振 唐诗新解】第十一集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关于“微雨霭芳原”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霭……作滋润讲。” (中华书局

adminadmin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关于“微雨霭芳原”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霭……作滋润讲。”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页)

按:“霭”的本义是名词云气、烟雾。宋孝武帝刘骏《离合诗》:“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所谓“雨霭”,指阴雨而形成的雾气。

诗人或将它用为动词,杜甫《雨》诗:“行云递崇高,飞雨霭而至。”是说飞雨如雾气涌来。

张籍《送郑秀才归宁》诗:“离琴一奏罢,山雨霭馀晖。”是说山雨形成的雾气遮掩了落日。

韦应物此句则是说微雨如雾气笼罩着原野。注者解作“滋润”,实非。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唐】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瞻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关于“理会是非遣”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是说能够会通自然之理,就可以分辨是非。”(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页)

按:说者以“是非遣”为“分辨是非”,大误。

《庄子·齐物论》曰:“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晋郭象《注》曰:“今以言无是非,则不知其与言有者类乎?不类乎?欲谓之类,则我以无为是,而彼以无为非,斯不类矣。然此虽是非不同,亦固未免于有是非也,则与彼类矣。故曰‘类与不类,又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也。然则将大不类,莫若无心。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唐王勃《秋晚入洛于毕公宅别道王宴序》:“是非双遣,自然天地之间;荣贱两忘,何必山林之下。”

独孤及《郑县刘少府兄宅月夜登台宴集序》:“于是初筵而惠好修,中饮而意气接,既醉而是非遣。”

崔逸《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岂如志在魏阙,心游江海,两忘出处,双遣是非。”

可知“是非遣”即“遣是非”,“遣”当训“打发走”,故作者每用来与“忘”对仗,二者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要之,此句是说:真正懂得了“理”,就会抛弃“是非”的观念。显然,其所谓“理”即庄子哲学。庄子认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世间不存在公是公非。是非之争既无法仲裁,故没有意义。只有彻底去除是非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消解是非之争。

燕子楼(三首其一)

【唐】白居易

徐州故尚书张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尽欢而去。迩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没,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关于“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曰:“后两句也是写盼盼的失眠,却从这位独眠人与住在这座‘张氏旧第’中的其他人对比着想。在寒冷的有月有霜的秋夜里,别人都按时入睡了。沉沉地睡了一夜,醒来之后,谁会觉得夜长呢?《古诗》云:‘愁多知夜长。’只有因愁苦相思而不能成眠的人,才会深刻地体会到时间多么难熬。所以,在燕子楼中虽然还有其他人住着,但感到霜月之夜如此之漫长的,只是盼盼一人而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72 页)

按:如果用散文的句法去读此诗,沈先生的解说自然是不错的。然而,诗的句法,有时与散文不同,故不宜一概机械地用散文句法去硬套。就拿这两句来说,似应按诗意去调整其语言顺序,读作“秋来霜月夜,只为燕子楼中一人长”。

为什么?因为诗序中已经交代,“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也就是说,她是独自一人居住在燕子楼里的。

当然,所谓“独自一人”,只是说没有其他主人。即便还有别的人,充其量也不过是侍候盼盼的丫鬟等,三两人而已。拿盼盼去和她的丫鬟等三两人作对比,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拿独居燕子楼中的盼盼和普天下的人作对比,说“秋天的霜月之夜,只为燕子楼中的这一个人而漫长”,才能凸显出盼盼对旧爱的真情,这诗也才能动人心魄。

浪淘沙

【唐】白居易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沙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

关于“一泊沙来一泊去”

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泊,漂泊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7页)

按:这里的“泊”不是动词,而是量词。它几乎没有等值的词汇可供替换或解释,可见诗人炼字之精切。在江河两岸的沙滩上,随着浪潮的来去,总有一批批泥沙被裹挟来,一批批泥沙被裹挟去。“一泊沙”,即指一波浪潮所裹挟来或裹挟去的泥沙。

关于“会教山海一时平”

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言世事变化无已,如浪之淘沙。‘山海平’,言荣辱、贵贱如一也。”(同上,第178页)

按:此诗纯属就题生发,写由“浪淘沙”这一自然现象引起的,个人对于其终极后果的设想:江河的浪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冲刷着岸边的土石,一点一点地将它们剥蚀为泥沙,并裹挟着泥沙流入大海。那么,总有一天,山峦也会被蚕食成、海洋也会被淤积成平陆吧!

诗中体现着的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探索精神,似不必认定其为比兴体,喻言“世事变化不已”“荣辱贵贱如一”。将人类社会的哲理强加给此诗,既为其文字所不能承载,也有损其探索自然的兴味。

浪淘沙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关于此诗的艺术手法

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借海潮以喻人心之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按:此诗所“借”者,非“海潮”,而是“江潮”与“海水”。

至所谓“喻”,提法也不恰当。准确地说,此诗中的“江潮”与“海水”,都不是“比喻”,而是“反衬”。

“江潮”来去有定时,故谓之“有信”;而女主人公的夫婿离家远行,归无定期或逾期不归,故女主人公“恨”他“不如潮有信”。

同时代李益《江南曲》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与此诗命意相似,可以参看。

“海水”之“深”,不可测量;而女主人公对于夫婿的思念,更“深”于“海”,故曰“相思始觉海非深”。

杨柳枝词(八首其三)

【唐】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关于此诗主旨

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诗人作《柳枝词》,多有寓意,非纯粹咏物也。”又曰此诗“讥之”。又曰:“首二句写其得意之态,后二句则讥其无可贵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按:历代诗人所作《杨柳枝》,或“有寓意”,或“纯粹咏物”,当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说“诗人作《柳枝词》,多有寓意,非纯粹咏物”,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就拿本篇来说,恰恰是“纯粹咏物”,并无所谓“寓意”。

“杨柳”之为物,虽无松柏之坚贞,可歌可颂;但风流可爱,别有审美价值,诗人又何必“讥之”?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诗人笔下的“杨柳”,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读之如见佳人,何尝有什么“得意之态”?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亦轻盈柔弱,楚楚可怜,又从哪里见出诗人“讥其无可贵处”?

窃以为此诗之妙处,正在“纯粹咏物”而生动传神。以“讥”为言,未免“杀风景”。

检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一,《杨柳枝词》凡八首。

其一曰:“《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其二曰:“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其三即本篇。

其四曰:“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其五曰:“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妾家。”

其六曰:“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其七曰:“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其八曰:“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一读便可知,不但本篇没有什么“寓意”,整个组诗都不过是为新曲《杨柳枝》所写的歌词,是围绕着本题敷演而成的。本篇的上一首是写“正二月”时的杨柳,而本篇则是写暮春三月时的杨柳,如此而已。

声明

作品由投稿作者提供,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赏不返还作者,部分图片转自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人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删除。

【钟振振 唐诗新解】第十一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