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北斗可期——读《中国北斗》有感
凝眸神州,极目寰宇。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从夜观北斗,到建用“北斗”;从1994年到2024年,“北斗”迎来而立之年。这三十年,面对已知、
凝眸神州,极目寰宇。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从夜观北斗,到建用“北斗”;从1994年到2024年,“北斗”迎来而立之年。这三十年,面对已知、未知的困难,北斗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实的脚步踩碎阻碍、冲破封锁、筑梦成真。读完这本书,我被北斗人“敢上九天揽月”的大无畏气概和“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有感于强国之志。这是一场起于青萍之末的呐喊。1958年,美国率先启动卫星定位系统工程后,以陈芳允为代表的航天专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性,牵头制定“灯塔计划”。但受限于国家经济实力等多种原因,该计划被认为是吞金熔银的“时尚游戏”,人们围绕“要不要建”“有没有实力建”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一直搁浅至80年代初。就连1983年的韩国“007空难”也没有把大多数国人“叫醒”,有的还天真的相信美国“GPS向全球免费开放”的谎言,认为我国自主发展卫星导航事业多此一举、毫无必要,闲言碎语,争论不休。但陈芳允、孙家栋等科学家们始终坚信“再穷也得有根打狗棍”“再玩不起,也要玩”“生命线要攥在自己手里”,坚定不移找到了既“玩得起”又能“玩得像”的最优方案,开启艰辛的“摸象”之路。有感于科研之难。这是一场成于微澜之间的巨浪。1994年,“北斗一号”正式立项;1995年,在海湾战争中创造“千里穿杨”神话的美国GPS已具备完全作战能力。中国北斗一起步,面临的不仅仅是时间差,还有无技术、无经验、无人才、无卫星通信频率资源之难,艰难程度真可谓“难于上青天”。没有办公场地,就挤在铁皮屋里;没有技术方案,就自主设计。科学家们潜书海、下海岛、登雪原,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先后攻克了“快捕精跟”技术、研制出领跑世界的星载铷钟、揭开了“伪距波动”的神秘面纱等等,使中国北斗从神州大地走向全球各地,生动诠释了中国智慧。
有感于担当之勇。这是一场摆脱受制于人的战役。尽管北斗工程有序推进,但直到21世纪头十年,我国使用的大型工程机械均被美国了如指掌。更可恨的是,西方国家百般阻拦。文中指出,我国进口某部件时,美方拒不交货、拒不退款,几经交涉后,发来的产品全是空心机壳。尤其是宇航级芯片,美方一律禁售。这些欺辱让科学家们坚定了“核心技术引不来、买不来,再难也要自己搞”的决心。科研团队坚持“用自己的米做自己的饭”,上演了一场场敢为有为、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接力赛。八十岁高龄的陈芳允院士带头解放思想,不拘一格用人才,始终是项目工程的主心骨。以王博士、欧博士为代表的青年北斗人,主动请缨,攻克了十余年都未攻克的技术;以赵晓东为代表的谈判代表,雄辩四方,为祖国赢得宝贵的频率资源,等等,充分展现前辈引领、后生可畏的团队力量。
“什么事情开始时是明了的呢?要是不明了的事情大家就不干,恐怕我们中国到今天还没有原子弹,也没有卫星上天。”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挺身在前。北斗技术是无数人顶住压力,无数日夜“摸”出来、“轴”出来、“钻”出来的,这背后是数不尽的辛酸苦楚。今天,我们的轮船在礁群浪丛间从容航行,我们的飞机在茫茫云海中穿云破雾,我们的车辆在大街小巷中畅通无阻,这一切都源于北斗人的顽强奋斗,是中国北斗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在哪里”“我该往哪里去”,是中国北斗让我们底气十足地“说走就走”。
“追风赶月不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回望三十年,我们要感谢北斗人,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更要弘扬和传承新时代北斗精神,向着科技高峰、航天强国、造福人类不懈探索、砥砺向前。我坚信中国北斗未来可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