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填海工程 (上)
主頁 關於我們 主席的話 架構 10周年紀念特刊 最新消息 會員申請表格 活動 政府資助項目 大舜青之林 大舜青之林架構 舜心滿載深水埗區三無大
主頁
關於我們
主席的話
架構
10周年紀念特刊
最新消息
會員申請表格
活動
政府資助項目
大舜青之林
大舜青之林架構
舜心滿載深水埗區三無大廈及其周圍舊式單棟大廈廚餘回收計劃(青山道段)
大舜青之林最新動向
大舜青之林過往活動回顧
大舜青之林會員申請表格
大舜青之林活動報名
「舜」心學堂
大舜文章
最新文章
經濟與科技
教育與文化
房屋與基建
社會與民生
公共行政及管理
兩岸及國際事務
研究報告與項目
聯絡我們
中文 (香港)
香港的填海工程 (上)Home 香港的填海工程 (上)
香港的填海工程 (下)2018-09-26成立新界優化發展局2018-08-04
on
2018-09-24
Categories
基建房屋與基建
Date2018-09-24
香港的填海工程(上)
土地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不僅是滿足住房的需要,也需應用於基礎建設、社區設施、商業、工業用途等,同時也作為未來發展之用。
香港的地理環境特點是,山丘從海岸線迅速崛起,缺乏平坦土地。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移民的湧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香港的土地更是嚴重短缺。
填海工程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從1859年起的20年間,便在中環、灣仔和堅尼地城完成四項填海工程。
二次世界大戰後,填海工程包括1950年代的啟德機場及跑道、1951年的香港島北岸及從金鐘到租庇利街的海邊步行區。
從觀塘作為衛星城市的填海工程開始,經填海建成了許多新市鎮。較重要的是沙田(包括賽馬場)、大埔、將軍澳(包括各自的工業邨)及屯門等。天水圍新市鎮則是由「水力充填」方式建造。各新市鎮合共為約300萬香港居民提供住房及配套設施。
此外,一些填海而成土地被列入土地儲備,是由於當時未作任何指定用途,其中包括白石角(現為科學園)及數碼港的土地。
與此同時,還有大量填海土地用於物流和運輸,顯著的例子包括葵涌的貨櫃碼頭、香港聯合船塢造船廠及赤鱲角機場等。赤臘角機場佔地1248公頃,填海及其機場客運大樓及配套設施在5至6年時間便建成。
上述任何一個填海工程,所需時間都比現在有些人聲稱需要10至20年短得多。
許多國家和地區也大量採用填海作為獲取其急需土地的方法,其中包括新加坡、南韓、日本、澳門和中國,甚至位於歐洲的摩納哥。
大片增加土地資源
填海是在不消耗現有土地資源的情況下,形成大片土地的唯一途徑,其他的方法嚴格來說,只是轉換現有土地的用途,並沒有增加土地資源。
填海可取之處,在於不需向業權持有者洽購,也不大需要與可能問題多多的利益相關者打交道。一旦工地開始運作,填海工程的時間表就會受到更有效的控制,土地交付時間也更加明確。
填海另一個可取之處,在於土地可以造得較充裕以容納更多社區設施,也不必加重現有例如污水處理、醫院、學校等設施的負擔。目前「搶地」發展多個小區的模式,即使成功,也將對現有設施做成相當大的壓力,因為它們根本沒有更多的擴展空間或容量。
在填海工程中,如果能夠用上本地的建築廢物,意味我們不必再像目前一樣,要在香港以外的地區處置廢料。
填海工程是作為長期或未來突發性需要時的土地儲備。而且由於填海造地可以造得較為充裕,方便通過適當增加住房面積來改善目前相對狹窄的居住環境。
現有的土地即使可用,會受到鄰近土地用途的限制。因為未來發展仍是需要與現有的土地用途互相結合,實際上十分困難,甚至不能與它們整合兼容。
規劃填海時,亦可以:
- 選擇地點以避免對環境、生態和古蹟產生重大影響。
- 避開棲息海洋生物和其他環境敏感的區域。
- 仔細研究水流變化,以保持良好水質。
- 選擇相關設施,使其不會影響水流速度、加劇波浪高度或影響現有海岸線。
- 定位於現有或規劃中的發展專案和運輸走廊鄰近,產生協同作用。
無論如何,所有建議的填海工程都需要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並會在有需要時作出緩解或補償措施。目前預測的1200公頃土地短缺應該是被低估了。未來的增長將需要更多的土地,而填海造地是一個有效的方式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土地需求。
新技術克服舊問題
注意到反對填海的意見,都集中於海洋環境污染、成本、時間和土地沉降的影響,但隨着技術的進步、新式設備和物料的應用,以及經驗的累積,現時的填海工程大致上都能克服這些問題,以下我們可逐一討論。
填海工程通常包括建造海堤,形成保護堤堰,然後把填料放置在海堤範圍內。傳統上,填海及海堤建設涉及挖泥工程,以去除海牀表面的軟海泥和沖積沉積物,直至下面堅固的泥層;然後回填沙子、岩石或風化的岩石,形成堅實的基礎。這種方法涉及相對大規模的挖泥工程。
近年,為減少挖泥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已經成功開發毋須挖掘和處理海牀軟土的地基處理方法(稱為無挖泥式填海法),並廣泛地應用於世界各地。這些方法包括:在德國和馬來西亞使用碎石柱(SC)、在日本和新加坡使用砂礫樁(SCP)、在新加坡、南韓和日本(例如2009年東京羽田機場擴建)使用的深層水泥拌合法(DCM)。
DCM方法,是將粘合劑材料(通常是水泥)注入海牀軟土中以穩定和提高土壤強度。由於切合本地的岩土性質及水文條件(例如厚軟海泥層、海床深度、海流等),DCM現正漸漸用作為香港非挖泥填海建造的主流方法。
DCM的潛在問題,可能是水泥材料在灌注過程中意外溢出,以及相關的微粒和沉積污染物進入海洋環境而導致的鹼性滲濾液的釋放。香港機場管理局為第三跑道填海工程及在海外DCM工程進行的現場試驗已得出結論,這種方法沒有對水質造成不良影響。
填海造地的邊緣也可以通過安裝大直徑管狀沉箱來形成。該方法需要少量的疏浚、但可以加速填海造地的過程。
至於海堤裏面填海區,海床上可能含有污染物質的海泥,仍然保留在原地,避免污染海洋,但這些保留下來的海泥層(一般厚度為10至20米)的沉降,是必須處理的。沉降量有時高達20至30%,可以使用包括碎石柱、加壓、深層壓實等方法以加速沉降的發生。
大舜基金 顧玉燦工程師、黎其昌工程師、單偉彪工程師
信報 | 2018-09-24
Related posts2019-05-25加快填海增加土地供應Read more2018-11-07明日大嶼可增土地供應Read more2018-09-26香港的填海工程 (下)Read more
辦事處
香港上環 皇后大道西 2 至 12 號
聯發商業中心 10 樓 7-8 室
聯絡我們 電話 : +852 2901 0828
電話 : +852 2901 0888
傳真 : +852 3188 4422
電郵查詢 網址 : www.dashun.org.hk
電郵 : secretariat@dashun.org.hk
Copyright@2025 Dashu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I Produced by Wordpress-h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