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indows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0年4月20日) Windows之起源,可追溯到多年前全錄公司所進行的研發工作。1970年,美國全錄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20年4月20日)
Windows之起源,可追溯到多年前全錄公司所進行的研發工作。1970年,美國全錄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機構帕羅奧多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區域網路、雷射印表機、圖形使用者介面和物件導向技術的研究。全錄於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Star 8010」工作站。但技術並未得到大眾的重視,也沒有協助商業化的套用。
這時蘋果電腦的創始人之一的史蒂夫·賈伯斯在參觀全錄公司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後認識到圖形使用者介面的重要性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便開始著手進行自己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研發工作。之後在1983年研發出第一個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Lisa OS。不久,蘋果電腦又推出第二個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System Software(現稱macOS),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商用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蘋果電腦在開發Macintosh時基於市場戰略上的考慮,故意開發了只能在蘋果電腦上作運作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但當時因為Intel x86微處理器晶片的IBM相容電腦已漸露頭角,因此就給了微軟公司所開發的Windows生存空間和市場。
微軟公司亦已經意識到建立業界標準的重要性,所以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開始研究開發Windows,希望它能夠成為基於Intel x86微處理晶片電腦上的標準圖形使用者介面作業系統。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推出Windows 1.01和Windows 2.03。但是當時硬體和DOS作業系統的限制,這兩個版本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後,Microsoft對Windows的唯讀記憶體管理、圖形使用者介面做了重大改進,使圖形使用者介面更加美觀並支援虛擬記憶體功能。此一突破性的由來是亞歷桑那大學物理教授Murray Sargent 1989年去微軟做暑期研究,發現當時Microsoft Windows不能處理大量記憶和同時處理多項程式,這問題可由他發明的一種程式來解決。他幫微軟解決這重大問題後仍回學校教書,後來才加入微軟成為微軟員工[55]。微軟於1990年9月推出Windows 3.0並一砲而紅。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作業系統一面世便在商業上取得驚人的成功;不到推出後的六個星期,微軟已經賣出50萬份Windows 3.0,打破了任何軟體產品的六周內銷售記錄,從而開始了微軟在作業系統上的壟斷地位。但在1994年時被蘋果公司控告侵權,展開了著名的「Look and Feel(英語:Apple Computer, Inc. v. Microsoft Corp.)」訴訟官司。蓋茲還譏諷賈伯斯說:「我們有一個富鄰居——全錄,他家有一張電視。當我們想偷的時候,發現賈伯斯早就偷走了,可他卻說我們是小偷。」賈伯斯也反唇相譏:「畢卡索不是說過嗎,『好的藝術家只是照抄,偉大的藝術家則是竊取靈感』。而我們在竊取偉大的靈感的方面上一直都厚顏無恥。」
自Windows 95和Windows NT 4.0以來,這個系統最明顯的特徵是桌面環境。微軟設計的桌面大大增進了人機交流的介面,使得更多簡單的操作只需要少許的書、知識就可以勝任了。但是Windows介面也使得使用者和電腦的內部運作產生隔閡,令使用者控制或設定電腦內部的選項感到更大的困難(這也是由於現代作業系統功能和複雜性不斷增長、以及有大量低水平的電腦人員的增長所帶來的困難)。
Windows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估計現在有90%的個人電腦使用這個系統。但從另一方面看,使用者很難選擇其它的作業系統,因為許多電腦已經預裝Windows系統,而他們必須移除Windows之後才可以安裝其他系統,況且市面上的很多流行軟體及硬體廠商的驅動程式都是為Windows而編寫的,如果使用者安裝其他作業系統便必須面臨辛苦的適應新作業系統,並為新系統尋找驅動及第三方軟體的尷尬,為此將拋棄他們可能獲得的技術支援和常年累積的使用習慣。畢竟一款沒有多數驅動軟體和套用軟體支援的作業系統很難普及。因此,它的市場占有率或保持市場主導位置的活動都是極富爭議性的。不過目前一部分Linux系統選擇試圖相容Windows的軟體並因此開發了相仿的技術,更甚至有組織試圖用C語言編寫與Windows XP完全相容的非Windows系統,但是這些技術對於普通使用者還是有太高的難度。
對中文的支援
編輯
早期IBM PC個人電腦並不支援中文處理,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於個人電腦逐漸普及,台灣開始有公司為使用DO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編寫能處理中文的外掛式中文系統,著名建基於DOS的中文系統有國喬中文系統、倚天中文系統、震漢中文系統等等。由於實際上是用擷取繪寫螢幕指令的方式,截取畫面上的文字,將兩個ASCII編碼改為以圖形顯示的大五碼中文字,導致中文文書處理相當複雜(例如換行、左右對齊)。再加上承繼自DOS的固定行列顯示、早期只能顯示16×15圖素的點陣字體,早期的中文系統只能算是勉強能於個人電腦上處理中文訊息。
微軟早期的Windows 1.x和Windows 2.x沒有中文版本,台灣資策會曾研發出配合Windows 2.11之外掛式中文套件,但能配合使用之軟體不多。1990年5月英文版Windows 3.0推出之後,資策會亦曾配合此版與當時甫回台灣之朱邦復合作研發3.0版之中文套件,微軟原擬收購此技術,但因價錢無法談攏而作罷。其後微軟收回對資策會之授權,採用日本漢字技術,於1991年8月推出繁體中文版Windows 3.0,開始吸引華文地區的用家轉用。然而,迄1992年12月,微軟Windows 3.1正式的繁體中文版尚未出版之前,宏碁資訊仍以「中文視窗工作室」為名,推出可搭配英文版Windows 3.0及3.1之資策會版中文套件。隨著微軟於1993年推出繁體中文版的Windows 3.1,由於支援向量字型TrueType技術,加上Microsoft Word 5.0中文版等軟體的推出,使用者首次能輕易的以「所見即所得」方式處理中文。
微軟不久便推出簡體中文版的Windows 3.11,奠定微軟於華文地區的主導地位。
1994年1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部和微軟簽署《Windows 95中文版專案合作備忘錄》[56]。
1995年9月20日,國家技術監督局標準化司、電子工業部電腦司和美國微軟就Windows95中文版專案標準規範等有關事宜成合作協定。
隨著繁體中文版(1995年11月)和簡體中文版的Windows 95推出,雖然同期倚天中文系統已支援SVGA模式以24×24圖素點陣字型顯示、使用平滑字型、圖龍字型列億、震撼中文系統已支援使用TrueType列印等改進,但各種基於DOS的中文系統,連同少數基於英文版Windows的中文套件,於Windows 95的普及下,很快便舉行告別式。
早期的中文版Windows只對應該地區的中文編碼,如正體版Windows只支援大五碼中文,簡體版Windows只支援GB2312中文。隨著以統一碼為基礎的NT核心流行,由Windows 2000開始,基本上已可在繁體中文版的Windows上處理簡體字(反之亦然)。當然,以大五碼或國標碼編寫的程式,於預設為另一方編碼(控制台內「地區及語言設定」)的Windows上運行仍會出現亂碼,此一現象只能期待統一碼完成取代各種區域性編碼後才可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