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麻辣烫:一个名字背后的商业变迁与时代记忆
张亮麻辣烫创始人通过股权架构调整退居幕后,但仍是品牌实际控制人。 九月初的这条工商变更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了一阵波澜:“张亮麻
张亮麻辣烫创始人通过股权架构调整退居幕后,但仍是品牌实际控制人。
九月初的这条工商变更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了一阵波澜:“张亮麻辣烫已无张亮”。这个陪伴了无数人宵夜时光的麻辣烫品牌,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蜕变。
■ 一碗麻辣烫的商业传奇时间倒回至2003年,张亮在哈尔滨开出了第一家麻辣烫店。谁都不曾想到,这间小店会成为日后遍布全国、拥有数千家门店的餐饮帝国。从北方的冰天雪地到南方的酷暑闷热,从街边小铺到商场美食区,那抹醒目的红色招牌成为了许多中国城市共同的味觉记忆。
张亮麻辣烫的崛起,恰逢中国餐饮连锁化浪潮。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巅峰时期平均每天就有2家新店开业。这种扩张速度背后,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外卖经济兴起和年轻人饮食习惯改变的共同作用。
■ 股东变更背后的商业逻辑天眼查最新信息显示,张亮麻辣烫关联公司——张亮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发生股东变更。创始人张亮和上海毅珩商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退出股东行列,新增张亮全资持有的上海毅言久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股东。
这番操作看似复杂,实则蕴含着精妙的商业智慧。通过架构调整,张亮虽然不再直接持有集团公司股份,但通过其全资控股的上海毅言久鼎,仍然牢牢掌握着整个集团的控制权。这种架构在企业治理中并不罕见,往往出于税务规划、风险隔离或资本运作的考量。
■ 品牌与个人的微妙关系“张亮麻辣烫已无张空”这个话题之所以引发热议,折射出消费者对品牌与创始人关系的特殊情感。在中国商业文化中,品牌人格化现象尤为明显。老干妈有陶华碧,格力有董明珠,张亮麻辣烫也有其创始人张亮。
这种人格化绑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创始人形象为品牌注入了温度和信任感;另一方面,当创始人发生变动时,也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正如网友在热搜下的评论:“虽然知道只是股东结构变更,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麻辣烫行业的竞争与变革如今的麻辣烫赛道早已不是当年的蓝海。杨国福、张亮双雄争霸的格局已被打破,新品牌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也在升级——从追求“吃饱”到要求“吃好”,从看重口味到关注健康、环境和体验。
面对这些变化,张亮麻辣烫近年来动作频频:升级门店形象、推出新品系列、加强供应链建设、数字化运营…这次股东结构调整,或许正是为接下来的战略转型做准备。
■ 品牌传承与创新之路对于一个成立二十余年的品牌而言,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是永恒课题。那些经典的味道需要坚守,而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必须与时俱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股东结构发生变化,但张亮仍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并通过间接方式保持控制权。这种安排既保证了经营的稳定性,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 中国餐饮业的缩影张亮麻辣烫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上是中国餐饮业发展的缩影:从个体户到企业化,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每个成功的餐饮品牌背后,都是一部与时俱进的进化史。
随着消费市场变化和资本介入,中国餐饮行业正在经历深度整合。股东变更、并购重组、架构调整将成为常态。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品牌初心,是每个餐饮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 味道依旧,情怀不改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或许还是那碗麻辣烫的味道是否依旧。无论股东结构如何变化,产品质量和口味才是品牌的立身之本。
正如一位老顾客所说:“只要那份熟悉的味道不变,张亮在不在股东名单里又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道出了商业的本质——最终能留住消费者的,永远是产品和服务。
夜幕降临,又到了麻辣烫店最忙碌的时刻。全国各地的张亮麻辣烫店里,热气依旧蒸腾,香味依旧诱人。这碗起源于东北的平民美食,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
而这一切,不会因为股东名单的变更而改变。因为真正支撑一个品牌走下去的,不是某个人的名字,而是无数顾客的味觉记忆和情感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