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大纛是什么
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附近,曾存在过一个古老而坚韧的诸侯国——六国。六国可不是六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的国名。它是华夏大地上存续时间最
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附近,曾存在过一个古老而坚韧的诸侯国——六国。六国可不是六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的国名。它是华夏大地上存续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从遥远的夏禹时代发源,历经夏、商、周三代的风云变幻,国祚近一千五百年。相传六国君主为上古舜帝时代,以善理刑狱著称的贤臣——皋陶(又作咎繇)的后代。《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受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大禹登上帝位后,本欲将治国重任托付给皋陶,可惜皋陶先于大禹去世。为感念其功绩,大禹便封皋陶的后裔于“英”(前几期文章已做过介绍)和“六”这两个地方,使其承祀先祖香火。
夏朝落幕后,汤建立商朝,六国并未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在强大的商王朝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现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的甲骨卜辞,清晰地记载着“六”是商朝一个重要的封国(方国)。六国向商王朝进贡的物品非常特别,除了常见的物资,还包括“大鬼”和“女子”。通俗来说,这些来自六国的女子,并非普通侍女,她们入宫后会被委以重任,分管占卜职位!古代君王出门或者进行重大决策前都需要占卜,所以这个职位在古代是国君身边最重要的岗位之一。
商王朝在六国境内设立了监狱(古称“圜土”),证明六国是区域性的司法或拘押中心。同时,卜辞还记载商朝在六国境内的“潜”地驻扎军队。这清晰地勾勒出六国的战略价值——是商王朝经略和控制南方淮夷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与政治枢纽。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六国也率军随武王会师。商亡后,面对新的天下共主,位于淮河流域的六国,处于西周王朝与强大的淮夷势力犬牙交错的边缘地带。但好景不长,六国不甘寂寞,《尚书序》和《史记·周本纪》等典籍都记载了一个重大事件:在周成王(武王之子)时期,淮河流域的夷族(包括六国在内)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叛乱,在六国的带领下拒绝纳贡,并袭击周人的据点,甚至威胁到周朝通往东南的交通命脉,公然挑战新兴的周王朝权威。这次反叛声势惊人,迫使年轻的周成王派出重臣召公奭率军进行严厉的征伐。最终,六国在强大的周师面前战败,不得不再次降服。
然而,六国似乎深谙在夹缝中求存之道。到了周穆王(成王之孙)时代,文献显示六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得到了修复,向周朝臣服,甚至颇为密切,协助周朝稳定了东南边疆,受到了穆王的特别嘉奖。
在周穆王元年的正月庚寅日,穆王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册命仪式。他庄重地对六国国君说:“你伟大的祖先承受天命,辅佐文王、武王,推翻殷商,接受上天赐予的大命,拥有四方疆土,勤勉地治理着这片土地。他们的德行足以配享皇天,我(穆王)要显扬这美好的德行……你要恪尽职守,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境。”
随着平王东迁后,随着周王室的权威日渐衰微,诸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成为常态。而在长江、汉水流域蛰伏已久的楚国,如同一条苏醒的巨龙,开始展现出惊人的扩张野心。楚国的战略目光,投向了富庶的江淮流域,而位于淮水上游、扼守南北要冲的六国,便首当其冲。
面对楚国的锋芒,曾经在周穆王时期风光一时的六国,其相对弱小的国力在春秋争霸的残酷现实中显得力不从心。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六国灭亡的具体过程,只有《史记·楚世家第十》留下了一句冰冷而沉重的记载:“六人叛楚,秋,楚灭六。” 即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六国因“叛楚”而招致灭顶之灾,楚国率军攻灭了六国。这个从大禹时代立国,历经夏、商、周三代洗礼,顽强生存了近一千五百年的古老方国,在楚国的铁蹄下轰然倒塌。
六国灭亡后,其故地“六”成为楚国的一个重要城邑。这片承载了皋陶血脉和千年文明的土地,最终融入了楚文化的洪流之中。


